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田盲蝽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区域内苜蓿田盲蝽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Blind Bug in Alfalfa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324-2016《苜蓿田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主要为了解决苜蓿田中盲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监测与预警
- 标准要求定期在苜蓿田周边设置诱捕器,每公顷设置5个诱捕器,以监测盲蝽的种群动态。当诱捕器连续三天每天捕获数量超过5只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这一措施旨在早期发现盲蝽种群的增长趋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大规模爆发。
2. 农业防治
- 建议通过轮作制度减少盲蝽栖息地,比如与非寄主植物如小麦或玉米轮作。同时强调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特别是三裂叶豚草等盲蝽喜食植物,可以有效降低虫源基数。这些方法从源头上减少了盲蝽的数量,降低了防治难度。
3. 生物防治
- 推荐释放天敌昆虫如姬小蜂来控制盲蝽种群。具体操作是在盲蝽发生初期,按照每公顷释放2万头姬小蜂的比例进行投放。这种方法绿色环保,能够长期维持生态平衡,是化学农药替代的有效途径之一。
4. 化学防治
- 当田间盲蝽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即每株有活动盲蝽幼虫超过2头)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推荐使用氯氟氰菊酯乳油稀释后均匀喷洒,注意避开开花期,以免影响蜜蜂等授粉昆虫。此外,还应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产生。
5. 安全间隔期
- 化学防治后需遵守相应的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苜蓿,确保产品安全无残留。例如,使用氯氟氰菊酯乳油后至少要间隔7天才能收割苜蓿作为饲料使用。这一规定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
以上内容涵盖了监测预警、多种防治手段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为实现苜蓿田盲蝽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