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茯苓的产地环境、选种与繁殖、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茯苓的人工种植与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ria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550-2015 茯苓种植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茯苓的种植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茯苓的栽培,规定了从菌种制作到采收全过程的技术要求。这是整个规程的基础,明确了适用区域和操作流程覆盖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茯苓”、“木料”等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茯苓”指茯苓菌丝体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子实体。明确这些术语有助于统一行业认知,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技术问题。
3. 环境条件
要求种植地海拔高度应在300米至800米之间,土壤以砂壤土为佳,pH值在4.5至6.5范围内。适宜的环境条件是茯苓健康生长的前提,过高或过低的海拔、不合适的土壤类型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4. 菌种制作
规定了菌种选择、培养基配制及灭菌处理的具体步骤。强调使用无病虫害的优质菌种,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确保培养基无菌。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后续种植的成功率,必须严格遵守。
5. 栽培管理
包括接种时间的选择、接种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内容。建议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接种,接种后需定期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并做好水分控制。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茯苓的产量与品质。
6. 病虫害防治
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通过改善栽培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同时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作为辅助手段。这不仅保护了茯苓的生长环境,也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7. 采收与加工
明确了最佳采收时期为接种后的8至12个月,此时茯苓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收后应及时清洗晾晒或烘干处理,防止霉变。正确的加工方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以上内容涵盖了茯苓种植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要点,按照此规程操作可以显著提升种植效益。希望从业者能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促进茯苓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