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菜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准备、作业流程、质量指标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采用机械化方式实施油菜秸秆还田的作业。
Title: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Mechanization - Part 3: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apeseed Straw Ope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171.3-2016 秸秆还田机械化 第3部分:油菜秸秆作业技术规范》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油菜秸秆还田的机械化操作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作业前准备
# 1.1 机具选择与调试
根据标准要求,应选用符合GB/T 19660规定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并确保其工作部件完好无损。在作业开始前,需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包括刀片锋利度、传动系统的紧固情况以及液压系统的密封性等。此外,还需根据土壤条件调整切碎长度,一般设定为5cm至10cm之间,以保证后续耕作质量。
# 1.2 秸秆预处理
在实施机械作业之前,应对地表覆盖的油菜秸秆进行初步清理,移除大块石块和其他障碍物,避免损坏设备。同时,对于过于密集或较长的秸秆,可以采用人工方式先行切断,以便于后续机械化处理。
2. 作业过程控制
# 2.1 行走速度与作业深度
标准规定了行走速度应在3km/h至5km/h范围内,具体数值取决于土壤类型及秸秆量多少。过快的速度可能导致切碎效果不佳,而过慢则会增加能耗。至于作业深度,则建议保持在15cm至20cm之间,既要确保充分混合秸秆与土壤,又不能破坏耕层结构。
# 2.2 均匀性要求
为了达到最佳的还田效果,要求每次作业时刀轴旋转方向一致,且相邻行距均匀,避免出现漏切现象。另外,在转弯处要特别注意控制速度,防止因急转弯造成局部重叠或者遗漏。
3. 质量检验
# 3.1 物理指标检测
作业完成后,需随机抽取若干个样点测量切碎后秸秆的长度分布情况。按照标准规定,长度小于5cm的比例不得低于80%,长度大于10cm的部分不得超过5%。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则需要重新调整参数并重复作业。
# 3.2 生物化学特性评估
除了物理指标外,还应对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比如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酶活性水平等,以此来判断是否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此外,还要关注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确保环境安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DB42/T 1171.3-2016》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方案,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当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不断优化工艺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