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蜗牛人工繁育的场地选择、设施建设、种源选择、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及病害防控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食用蜗牛的人工繁育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Edible Snai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519-2015《食用蜗牛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食用蜗牛的人工繁育过程。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标准要求繁育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通风良好且远离工业区的地方。温度应控制在15℃至28℃之间,湿度保持在75%-85%。这样的环境有助于蜗牛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2. 饲养设施:标准建议使用塑料箱或木箱作为饲养容器,底部铺设一层湿润的土壤或椰糠作为基质。每个容器内需放置适量的树枝或瓦片供蜗牛攀爬和藏身。
3. 饲料管理:蜗牛主要以蔬菜叶、水果皮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同时可适当补充钙质饲料如贝壳粉。饲料应新鲜清洁,每日更换一次,避免腐败变质。
4.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蜗牛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治疗。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引入天敌昆虫。
5. 繁殖管理:雌雄蜗牛比例建议为1:1,提供适宜的交配环境。产卵后要保持基质湿润,温度稳定,以提高孵化率。
6. 记录与档案:建立详细的养殖日志,包括饲料投喂量、疾病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管理和研究。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中关键部分的解读,希望对从事食用蜗牛人工繁育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蜗牛的产量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