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米槠次生林培育的技术要求,包括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米槠次生林的培育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astanopsis carlesii Secondary Fore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米槠次生林培育技术规范》(DB35/T 1542-2015)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米槠次生林的培育工作。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立地选择与整地
标准中规定,米槠次生林的培育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地块。整地时要求全面清除杂草、灌木及树根,并将土壤翻耕至深度不少于30厘米。这一条文强调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于米槠林的重要性,良好的立地条件能够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二、造林密度与配置
造林密度建议为每公顷167至222株,具体取决于立地条件和经营目标。配置方式推荐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栽植,行距与株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合理的造林密度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密植导致的竞争压力过大,同时也能保证林分的通风透光性。
三、抚育管理措施
包括定期除草松土、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抚育作业,特别是在雨季前后的关键时期。施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化肥,确保土壤养分充足。病虫害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蔓延。
四、采伐更新制度
当林木达到一定年龄或胸径时即可安排采伐更新。通常情况下,主伐年龄设定在30年至40年之间。采伐后需立即实施更新造林,保持森林覆盖率不下降。此外还应注意保留适当数量的大树作为种子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五、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林分生长状况、生产力水平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跟踪记录。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定期开展成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培育技术水平。
以上几点只是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说明,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确保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