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ld-resistant Cultivation of Double-cropping Late Rice in the River Region (DB34T 2492-2015)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492-2015)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双季晚稻,提高其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产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选址与整地
条文规定: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作为种植地,并要求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0厘米。
解读: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选择排灌便利的地块可以有效防止涝灾或旱灾对作物的影响。土层深厚意味着根系有足够空间扩展,增强植株稳定性。而肥力适中则有助于平衡养分供给,避免因施肥过多导致的肥害问题。
品种选择
条文规定:选用生育期短、抗寒性强、优质高产的品种,如两优系列或丰两优系列。
解读:由于沿江地区秋季气温较低,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早熟品种至关重要。这些品种不仅能够缩短生长期以避开极端天气,还能通过自身较强的抗寒性来抵御低温胁迫,从而实现稳产增产的目标。
播种育秧
条文规定:采用湿润育秧方式,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播种,每亩大田需准备秧盘30~40张,每张秧盘播芽谷量为180~200克。
解读:湿润育秧方法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促进种子发芽整齐一致。掌握合适的播种时间对于确保秧苗健壮成长非常重要。根据气象预报确定最佳播种日期,同时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既能保证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满足后续移栽的需求。
施肥管理
条文规定: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尿素5~7公斤/亩,第二次在分蘖末期至拔节初期施用复合肥15~20公斤/亩。
解读:合理的肥料施用策略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基肥提供基础营养支持整个生育周期所需的基本养分;追肥则补充了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养分不足情况。两次追肥的时间节点经过精心设计,分别对应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少浪费。
病虫害防治
条文规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巡查田间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
解读:病虫害防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针对特定病虫害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治方案,比如使用生物农药或者物理诱捕器等环保型手段,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化学药剂残留风险。
以上只是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说明,实际上还包括更多关于灌溉排水、收获储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遵循这一规程操作,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不利气候条件,提升双季晚稻的整体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