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境外人员基础信息采集、存储、交换和管理的通用数据要求,包括数据元的定义、格式及分类。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涉及境外人员信息管理时的数据标准化工作。
Title:General Data Specification for Basic Information of Foreign Personnel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321-2016《境外人员基础信息通用数据规范》是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于2016年正式实施。这项标准旨在规范境外人员在北京市内办理相关事务时所需提交的基础信息内容和格式,以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处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以下是该标准中一些重要的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5.1 数据分类
标准将境外人员的基础信息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居住地址、工作单位信息等几大类。每一类信息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范围,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解读:
这一部分明确了数据采集的基本框架,有助于避免信息遗漏或重复,为后续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个人信息字段要求
5.2.1 姓名
要求姓名必须使用拼音书写,并注明是否为中文名。对于非汉字姓名,应按照护照上的拼写进行记录。
解读:
这一规定解决了多语言环境下姓名记录的一致性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国际交流时,能够有效避免因姓名翻译差异导致的误解。
联系方式
5.3.1 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需包含国家代码,并且应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境外人员没有固定电话,则可以只填写移动电话。
解读:
强调了电话号码的有效性验证,这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也便于后续联系确认,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
居住地址
5.4.1 地址格式
居住地址应当包括国家、地区、城市、街道、门牌号等详细信息。对于长期居住者,还需提供邮政编码。
解读:
详细的地址信息有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境外人员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支持。
工作单位信息
5.5.1 单位名称及地址
需要提供所在单位的全称以及具体地址。如果是自由职业者,则需说明主要业务领域。
解读:
这部分信息对于统计就业情况、评估经济贡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安全与隐私保护
7.1 数据安全
所有涉及敏感信息的操作都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解读:
随着信息化程度加深,个人信息的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此条规定体现了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同时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总之,《境外人员基础信息通用数据规范》通过系统化地定义各类信息的内容和格式,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处理境外人员事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它不仅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还增强了城市管理能力,是一项兼具实用价值与长远意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