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分布式能源站能效平台节能量测量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分布式能源站的能效评估和节能量测量工作。
Title:Measurement Procedures for Energy Saving of Distributed Energy Station Efficiency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F13
国际标准分类号:27.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302-2015《分布式能源站能效平台节能量测量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分布式能源站的节能量测量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及其详细解读:
4.1 测量点设置原则
本条款强调了测量点设置的重要性,要求测量点应覆盖所有主要能耗设备和系统。例如,在燃气轮机、锅炉等关键设备上应设置独立的计量装置,以确保能够准确测量这些设备的能耗情况。此外,还应考虑测量点的位置是否便于维护和数据采集。
4.2 数据采集频率
规定了数据采集的最小频率,通常为每小时一次。对于一些高精度测量需求的场合,可以适当提高采集频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避免因采样间隔过长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不完整。
5.1 基期与统计期定义
明确了基期和统计期的概念。基期是指实施节能措施前的一段时间,而统计期则是指实施节能措施后的一段时间。这两个时期的设定需要合理,一般建议基期和统计期的长度相等,并且要避开节假日和其他特殊事件的影响。
6.2 能耗计算方法
提供了多种能耗计算公式,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适用于可以直接测量能耗的情况,如电表读数可以直接作为能耗值;间接法则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的情况,需要通过其他参数推算得出能耗值。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节能量至关重要。
7.1 不确定度分析
要求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不确定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它由多个因素构成,包括仪器误差、环境影响、人为操作等。通过对不确定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1 报告编制要求
规定了节能量测量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报告应当包括项目背景、测量方法、数据记录、计算过程、结果分析以及结论等内容。同时,报告还需要附带必要的图表和附件,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节能量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对DB13/T 2302-2015中部分重要条款的详细解读,希望对你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