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桥涵混凝土腐蚀病害的修复与防护技术要求、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等。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公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腐蚀病害的修复与防护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pair and Protection of Concrete Corrosion Damage of Bridges and Culver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194-2015《桥涵混凝土腐蚀病害修复与防护工程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桥梁和涵洞混凝土结构防腐蚀处理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内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公路桥涵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因化学、物理等作用导致的腐蚀病害修复与防护工作。明确了规程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确保了技术措施符合当地环境条件。
2. 术语和定义:
- 腐蚀病害:指由于外界因素如盐雾、酸雨、冻融循环等对混凝土造成损伤的现象。
- 修复材料:用于恢复或改善受损混凝土性能的材料,需满足特定的技术指标。
3. 基本规定:
- 在进行任何修复作业前,应先评估混凝土的实际状况,并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
- 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人员也需经过专门培训,以保证工程质量。
4. 材料选择:
- 修复材料的选择需考虑其耐久性、抗渗性和与原结构材料的相容性。
- 对于重腐蚀区域,推荐使用高性能防水涂料或环氧树脂类修补剂。
5. 施工要求:
- 清理:彻底清除表面松动、剥落的部分,直至露出坚实基底。
- 涂层施工:涂层厚度应均匀一致,且每层之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固化。
- 养护:完成修复后,需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保持适宜湿度和温度,促进材料充分硬化。
6. 质量检验:
- 修复完成后,应对修复部位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厚度测量以及必要的无损检测。
- 检查结果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7. 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废弃物,防止污染水源和土壤。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桥涵混凝土腐蚀病害修复与防护工程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评估到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希望这些解读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