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季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准备、育秧技术、大田管理及收获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双季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ouble-season Early Rice Mechanized Nursery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134-2016双季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规程》是湖北省针对双季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育秧、插秧和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了规范,以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在育秧环节中,标准规定了种子处理的具体步骤。例如,要求种子在浸种前需晒种1-2天,这有助于打破种子休眠期,促进发芽。浸种时水温应控制在15℃左右,时间为24小时,期间要保持水温恒定并定期换水。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催芽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催芽室温度应维持在30℃至35℃之间,当80%以上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其次,在插秧环节,标准明确了机械插秧的技术要点。插秧机作业时行距设定为25厘米,株距根据品种特性调整为14-16厘米,每穴苗数控制在5-7株之间。同时,要求插秧深度保持一致,一般为1.5-2厘米,确保秧苗能够稳固生长。为了保证插秧质量,标准还建议在插秧前后各喷洒一次送嫁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再者,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措施。在肥料施用上,氮磷钾比例宜为1:0.5:0.5,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追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施用。灌溉方式采用湿润灌溉法,即“浅水促蘖、深水抽穗、干湿交替”的原则,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要保持田面有水层,防止干旱影响结实率。
最后,关于病虫害防治,标准提倡采用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清除田间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DB42/T 1134-2016双季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规程》从育秧到收获全过程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案,对于推动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双季早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