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食心虫性诱剂的使用技术要求,包括性诱剂的选择、布放方法、监测与防治措施等。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种植过程中对大豆食心虫的监测和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Use of Soybean Pod Borer Pheromone Lu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食心虫性诱剂使用技术规程(DB22/T 2433-2016)为科学防控大豆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规程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大豆种植区大豆食心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明确了规程的地域性和针对性,确保了措施的有效实施。
二、术语和定义
1. 性诱剂:由人工合成的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能够吸引雄性成虫。
2. 性诱芯:含有性诱剂的释放装置。
3. 监测点:设置用于监测大豆食心虫种群动态的地点。
三、性诱剂的选择与使用
1. 性诱剂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确保其有效成分含量准确。
2. 每公顷设置5-7个诱捕器,均匀分布于田间。
3. 诱捕器底部放置适量杀虫剂或水以防止诱捕到的害虫逃脱。
4. 定期检查诱捕器,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趋势。
四、田间管理
1. 在大豆食心虫羽化初期开始布设诱捕器。
2. 避免在强风、雨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布设诱捕器。
3. 结合田间调查结果,适时调整诱捕器位置和密度。
五、注意事项
1. 使用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正确安装和维护诱捕器。
2. 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的诱捕器,应集中处理。
3. 定期更换性诱芯,保持诱捕效果。
六、效果评估
通过连续监测数据,评估大豆食心虫种群变化情况,为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以上是该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款的具体解读,旨在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从而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