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广东省内蜚蠊防制的基本原则、监测方法、防制措施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各类场所的蜚蠊防制工作。
Title:Norm for Vector-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Part 4: Cockroach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C5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652.4-2015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规范第4部分:蜚蠊防制》是广东省地方标准,专门针对蜚蠊(即蟑螂)的防制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防制目标与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蜚蠊防制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措施有效降低蜚蠊密度,防止其传播疾病。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蜚蠊防制的基础环节。标准要求彻底清除孳生地,包括但不限于:
- 定期清理垃圾,确保垃圾桶密封良好。
- 维修建筑物缝隙,防止蜚蠊进入室内。
- 保持厨房、餐厅等场所清洁卫生,不留食物残渣。
物理防制
物理防制方法简单实用,主要包括:
- 使用粘蟑纸或捕蟑盒捕捉成虫。
- 对于难以触及的地方,可以采用热处理技术如蒸汽或热水清洗。
化学防制
化学防制是蜚蠊防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标准规定了合理使用杀虫剂的原则:
- 必须选择国家批准登记使用的高效低毒产品。
- 施药前需对施药区域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详细的施药方案。
- 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以延缓抗性发展。
生物防制
鼓励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制,例如利用寄生蜂或其他天敌控制蜚蠊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绿色环保,但需要长期投入和科学管理。
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蜚蠊密度变化情况对于评价防制效果至关重要。标准建议采用夹夜法等标准化方法进行密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防制策略。
培训与宣传
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公众对蜚蠊危害的认识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以上内容基于DB44/T 1652.4-2015标准进行了提炼总结,希望能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