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地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质量控制与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监测报告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资源的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etland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湿地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301-2015)是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为湿地监测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指出湿地监测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湿地资源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湿地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表明湿地监测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监测指标的选择上,标准提出了包括物理化学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以及生态功能指标在内的多维度监测体系。例如,对于物理化学指标,要求监测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则涉及植物种类数量、动物栖息地状况等;而生态功能指标关注的是湿地的净化能力、碳汇作用等。这些指标的选择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特点,有助于全面评估湿地健康状态。
再者,关于监测方法,标准强调采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体而言,无论是采样点的布设还是样品处理,都必须遵循既定的技术规范。此外,还特别提到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辅助野外调查,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监测效率并扩大覆盖范围。
另外,报告编制也是整个监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标准要求监测报告应包含基本信息、监测结果分析、问题诊断及建议措施等内容,并且要附有详细的图表说明。这样的要求旨在使报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之中。
最后,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长期有效性,标准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湿地监测网络体系的重要性。通过整合各区域的监测站点形成统一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从而提升整体监测水平。
综上所述,《湿地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301-2015)从监测目的、指标选择、方法运用到成果呈现等多个方面给出了详尽的规定,为开展高质量的湿地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