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的编制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Compilation Guideline for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Scheme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280-2015《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是北京市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开展。以下将重点解读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确保了其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适用性和权威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污染场地”被定义为因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或泄漏导致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土地。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方案编制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3. 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 资料收集与分析:要求全面收集场地历史使用情况、环境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制定有效修复方案的前提。
- 风险评估:强调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程度,并据此设定合理的修复目标值。
- 技术可行性研究:需对多种可能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4. 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
- 根据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 应优先考虑能够实现长期稳定控制污染源的技术;
- 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5. 实施计划与管理措施:包括施工进度安排、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等内容,同时还需要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6. 效果评估:修复完成后需要按照既定的标准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形成完整的档案记录以便于未来参考。
以上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系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流程框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此框架执行,以保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