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姑鱼人工育苗的场地条件、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鱼苗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人工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Yellow Croaker (Nibea albiflor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511-2015《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是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黄姑鱼人工育苗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 标准要求选择年龄在3龄以上的健康亲鱼,雌雄比例建议为1:1至1:1.5。亲鱼的体重应在400克以上,体长在25厘米以上。
- 在亲鱼培育过程中,应保持水温在18℃至25℃之间,盐度控制在25‰至32‰范围内。定期投喂新鲜的小杂鱼和虾类,确保营养充足。
2. 繁殖环境条件
- 繁殖池的面积宜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间,水深保持在1.5米至2.0米。池底需平整且无尖锐物体,以防止亲鱼受伤。
- 水质管理至关重要,要求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pH值维持在7.8至8.5之间。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池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0%至50%。
3. 孵化与苗种培育
- 受精卵应在20℃至25℃的温度下进行孵化,孵化期间需保持水质清新,避免强光直射。
- 苗种培育阶段,初期投喂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随着苗种的成长逐步过渡到配合饲料。每日投喂次数为3次至4次,投喂量以苗种摄食饱满为准。
4. 疾病防控
- 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消毒。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 培养良好的水质环境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养殖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应激反应。
这些条文的具体实施能够有效提高黄姑鱼人工育苗的成功率,保障苗种的质量和数量,为后续的养殖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