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及电气设计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防火设计及相关工程的应用。
Title:Design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Link Tunnel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246-2015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性技术标准,专门针对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防火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工程的防火设计。术语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分区”等有明确界定,有助于统一各方理解。
二、防火分隔措施
1. 隧道内的防火分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的防火墙或防火卷帘进行分隔。
2. 防火门应设置在疏散通道上,并保证能在火灾时自动关闭。
3. 电缆桥架穿越防火分区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三、通风与排烟系统
1. 隧道内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确保正常情况下空气流通顺畅,在火灾情况下能迅速排除烟气。
2. 排烟风机应具备在280℃环境下持续运行不小于90分钟的能力。
3. 应设置独立的排烟竖井,并配备防倒流装置。
四、消防设施配置
1. 每隔50米应设置消火栓箱,箱内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水带、水枪及启动按钮。
2. 在隧道入口处应设置固定式泡沫灭火装置。
3. 隧道内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布置间距不超过15米。
五、安全疏散
1. 隧道内应设置双向车道,且每侧车道宽度不得小于3.75米。
2. 疏散出口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隧道长度合理确定,最长直线段不宜超过500米。
3. 疏散指示标志应保持清晰可见,且间距不大于20米。
六、建筑材料选择
1. 隧道结构主体应使用非燃烧材料建造。
2. 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得低于B1级。
3. 电气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以上是对该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文的深入解析,旨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项目情况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