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中终端数据交换的技术要求、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本文件适用于基于农业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中终端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
Title: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 Information Service - Terminal Data Exchange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78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383-2015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终端数据交换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农业物联网环境下信息服务终端间的数据交换要求。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农业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明确指出该标准适用于农业领域内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终端设备。
2. 术语和定义
- 数据交换:指两个或多个信息服务终端之间按照约定的方式传输数据的过程。
- 数据格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结构形式,包括字段名称、长度及排列顺序等。
3. 数据交换原则
数据交换应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和可扩展性原则。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非法访问;保证数据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未来新增功能需求。
4. 数据交换模型
描述了信息服务终端间的数据交换架构,通常包含请求方、响应方以及中间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请求方提出数据获取或处理的需求,响应方提供相应的服务结果,而中间件负责协调两者之间的通信。
5. 数据编码方式
- 编码规则:推荐使用UTF-8作为字符集编码标准,确保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兼容性。
- 数值表示:整型数采用固定宽度二进制编码,浮点数则依据IEEE754标准实现。
6. 消息结构
每一条消息由头部、主体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 头部:包含消息标识符、版本号、发送时间戳等基本信息;
- 主体:承载实际业务逻辑相关的具体数据内容;
- 尾部:用于校验消息完整性的CRC校验码。
7. 错误处理机制
当发生通信失败时,系统需记录详细的错误日志,并通过重试策略或其他恢复措施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当定义特定的错误代码及其含义以便于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8. 安全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权限控制以及数据加密三个方面。所有涉及敏感信息的操作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才能执行,并且在整个传输链路上实施高强度的数据加密算法以防止信息泄露。
9. 性能指标
对于大规模并发场景下系统的表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最大连接数、吞吐量上限等参数限制。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并指导后续优化工作。
以上是对《DB34/T 2383-2015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终端数据交换规范》中关键内容的深入剖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