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加拿大红叶紫荆育苗的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加拿大红叶紫荆的育苗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Canadian Red-leaf Cerc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364-2015 加拿大红叶紫荆育苗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对加拿大红叶紫荆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与处理部分,标准指出应在果实成熟期及时采收,通常在9月至10月间进行。采收后需将果实晾晒至果壳开裂,再通过筛选获得纯净种子。对于种子处理,建议采用低温层积法,即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比例混合后置于0℃~5℃环境中,处理时间为60天左右。这一措施有助于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
其次,在播种环节,标准推荐使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基质。播种前应整地施肥,确保土壤pH值保持在6.0~7.5之间。播种时间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播种深度约为种子直径的2倍,播种后要覆盖细土并适当镇压以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此外,标准还强调了播种后的水分管理,要求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以免影响种子萌发。
第三,关于幼苗管理,标准提出了科学的抚育措施。当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应及时移栽定植,株行距控制在30cm×40cm较为适宜。移栽后要加强水肥管理,每月施一次稀薄液肥,并注意防治病虫害。同时,要及时修剪侧枝,促进主干生长,形成良好的树形结构。
第四,在苗木出圃方面,标准规定苗木高度达到80cm以上且具有完整根系时即可出圃。出圃前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剔除病弱苗和畸形苗。起苗时尽量保留完整的土球,减少对根系的损伤。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遮阳保湿,避免苗木失水过多。
最后,标准还特别提到加拿大红叶紫荆喜光耐旱,但不耐水涝,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排水设施的建设。另外,由于其叶片呈红色,观赏价值较高,因此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可作为色叶树种广泛种植。
综上所述,《DB34/T 2364-2015 加拿大红叶紫荆育苗技术规程》从种子采集到苗木出圃各个环节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加拿大红叶紫荆的育苗质量和成活率,满足园林绿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