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苗情监测的技术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水稻种植区域的苗情监测与评估。
Title:Rice Seedling Condition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356-2015《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水稻苗情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水稻种植区的苗情监测工作。明确指出,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山区的稻田,只要是在安徽省范围内种植水稻的地方,都可以按照此标准开展苗情监测。
2. 术语和定义
- 苗情:指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状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分蘖数等指标。
- 监测点设置:要求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立3个监测点,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
3. 监测内容
- 生长发育:包括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关键生育阶段的观察记录。
- 病虫害情况:需定期检查并记录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程度及防治措施。
- 气象条件:记录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分析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 监测方法
- 田间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在每个监测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实地考察。
- 数据采集:使用专业仪器设备(如叶面积仪、分蘖计数器等)准确测量相关参数。
- 图像记录:拍摄照片或视频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便于后续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完整的数据库。
-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并绘制趋势图。
- 预测预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状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苗情变化趋势。
6. 结果报告
- 报告格式:包括标题、摘要、正文、结论四个部分。
- 正文内容:详细介绍监测过程、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结论部分:总结整个监测工作的成果,并对未来工作提出展望。
以上是对DB34/T 2356-2015《水稻苗情监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