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苗情和灾情物联网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监测系统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麦苗情和灾情监测工作。
Title: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Wheat Seedling and Disaster Conditions Based on I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298-2015《小麦苗、灾情物联网监测规范》是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小麦苗及灾情的物联网监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确保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深入解析。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小麦苗”、“灾情”、“物联网监测”等核心概念。例如,“小麦苗”是指从播种到成熟期间的小麦植物个体或群体;“灾情”则指影响小麦生长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造成的损害情况。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监测系统构成
根据标准要求,小麦苗与灾情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应由数据采集终端、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以及用户终端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数据采集终端负责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及小麦长势信息;通信网络用于传输数据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处理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用户终端供管理人员查看分析结果。
数据采集要求
对于数据采集而言,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比如,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在0%-100%之间,精度不低于±3%;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区间为-40℃至85℃,相对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精度同样要求达到±3%。此外还规定了数据采集频率,通常情况下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数据。
灾情预警机制
在灾情预警方面,标准强调了建立基于历史数据模型的预测体系。当检测到异常天气变化或者病虫害爆发趋势时,系统需自动触发警报,并向相关负责人发送通知。同时建议设置分级预警机制,轻微灾害可仅通过短信提醒,而严重威胁则需要启动应急预案并安排人员现场核查。
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标准特别指出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加密算法保护传输过程中的敏感信息;定期更新软件版本以修补潜在漏洞;限制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操作设备等。
结语
DB34/T 2298-2015《小麦苗、灾情物联网监测规范》不仅填补了安徽省内该领域的空白,也为全国范围内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上述要点的理解与落实,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种植管理效率,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