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术语和定义、作业准备、机插秧技术要求、田间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采用机械化插秧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生产活动。
Title:Rice Mechanized Transplant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DB36/T 856-2015)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规范水稻机械化插秧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插秧机的准备与调试
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插秧作业前,操作人员需对插秧机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这包括检查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是否正常运转,确保插植臂灵活无阻,秧箱内无杂物。同时,要调整插秧深度、株距等参数至规定范围,以保证秧苗插入土壤的适宜深度和合理的行间距。
秧苗质量要求
秧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插秧效果。标准指出,秧苗应达到一定标准,如苗高控制在15-25厘米之间,根系发达且分布均匀,叶片健壮无病虫害。此外,秧块厚度应在2.0±0.2厘米范围内,这样可以确保秧苗在插秧过程中能够顺利取苗并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
插秧作业条件
根据标准,在进行插秧作业时,田间水层深度宜保持在1-3厘米之间,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插秧质量和后续生长。田面平整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要求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以利于插秧机平稳作业及秧苗均匀分布。
作业后的管理
完成插秧后,还应注意田间管理措施。比如及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促进秧苗扎根;适时施肥补充养分;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这些后续管理工作对于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最终产量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中关于插秧前准备、秧苗质量、作业条件及后期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