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楠栽培的术语和定义、苗木培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红楠的人工栽培与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chilus thunberg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红楠栽培技术规程》(DB44/T 1534-2015)是广东省地方标准,为红楠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苗木培育部分,标准指出“种苗应来源于健康母树且无病虫害”,这意味着在选择种苗时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其来源可靠。同时,“种子采集应在果实成熟期进行,并及时晾晒干燥保存”这一要求强调了种子处理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其次,在造林规划与整地环节中提到,“造林前需全面清理林地,挖穴规格不低于50cm×50cm×40cm”。这表明合理的土地准备对于红楠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有效减少杂草竞争,促进苗木扎根发育。
再者,关于抚育管理方面,标准建议“幼林期间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除草松土作业”,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追肥。“施肥量以氮磷钾比例为1:1:1为宜”,这样的施肥策略旨在均衡供应养分,避免单一元素过量导致营养失衡。
另外,在病虫害防治上,标准提倡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尽量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频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林木安全。
最后,有关采伐更新的规定也值得注意,“当达到主伐年龄后应及时组织更新采伐,并按照规定留足间隔带”,这样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以上便是对《红楠栽培技术规程》若干关键条款的具体分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