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的原则、技术措施、管理与监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生态公益林的修复、改造和经营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Public Forest Stand Resto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478-2014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生态公益林的林分修复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修复原则与目标
标准强调修复应遵循“生态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进行修复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优先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修复的目标是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修复对象与范围
明确指出修复的对象主要是因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原因导致的退化林地或低效林地。修复范围涵盖了全省范围内各类生态公益林,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和功能的区域。
修复措施
1. 植被恢复:包括补植乡土树种、清理杂草灌木等。特别提到应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本地树种进行补植。
2. 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3.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避免使用高毒性和残留期长的化学农药。
4. 抚育管理:定期对修复后的林分进行抚育,包括修剪枝条、除草松土等操作,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技术要求
- 在选择树种时,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并且要保证所选树种能够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
- 对于已经实施修复工程的地块,需要建立长期监测体系,记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效果评估
规定了如何评价修复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森林覆盖率是否有所提升;
- 物种丰富度是否增加;
- 土壤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 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增强。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要内容解读,具体实施还需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健康稳定发展,为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