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草甸草原合理利用的技术要求,包括草原保护、放牧管理、植被恢复和生态监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草甸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tional Use of Meadow Stepp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849-2015《草甸草原合理利用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草甸草原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草原分类与分区管理
- 标准规定根据植被类型、土壤条件和气候特征将草甸草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水源涵养区应严格限制放牧强度,确保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
2. 合理载畜量确定
- 合理载畜量的确定需考虑草地生产力、家畜种类及数量等因素。标准建议采用“可食牧草生物量法”计算,即通过测量单位面积内的可食牧草生物量来估算最大承载能力,通常每公顷不超过10个羊单位。
3. 季节性轮牧制度
- 推行季节性轮牧制度以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退化。具体要求包括:春季(4月至5月)为休牧期;夏季(6月至9月)为放牧高峰期,但不得超过允许的载畜量;秋季(10月至11月)逐步减少放牧面积;冬季(12月至次年3月)实行圈养或半圈养。
4. 草地改良与恢复
- 对于已经出现退化的草甸草原,应采取围栏封育、补播优良牧草种子、施肥等措施进行修复。同时鼓励种植耐寒、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品种,提高草地自我更新能力。
5. 监测与评估体系
-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对草地植被盖度、产草量、土壤肥力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当发现任何一项指标低于警戒值时,应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必要时暂停放牧活动。
6. 法律法规遵守
- 强调所有从事草甸草原开发利用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者破坏生态环境。违反规定的将受到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只是部分摘录,实际标准还包括更多细节和技术要点,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完整版本了解更多信息。希望这些解读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重要的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