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丁香育苗及造林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紫丁香苗木的培育及造林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Lilac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346-2015《紫丁香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是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紫丁香的育苗和造林工作,促进生态建设和绿化事业的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苗木培育
1. 种子采集与处理
- 标准规定,在每年9月至10月间,当紫丁香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即可进行采收。采收后需将种子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并采用沙藏法保存。
- 解读:这一规定确保了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储存,延长了种子寿命,提高了发芽率。沙藏法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低温湿润条件,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期。
2. 播种时间与方法
- 春季播种应在土壤解冻后立即进行,秋季播种则宜在封冻前完成。
- 解读:选择合适的播种季节有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春季播种能让幼苗在生长季内获得充足的时间发育根系;而秋季播种则能利用冬季的低温促使种子萌发。
3. 苗床准备
- 苗床应平整且排水良好,床面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长度视地形而定。
- 解读:良好的苗床条件能够保证水分供应的同时避免积水导致烂根现象的发生,同时便于管理和操作。
二、造林技术
1. 造林地选择
- 应选在海拔高度不超过2800米、坡度小于25°的地方,土壤类型以壤土或砂壤土为佳。
- 解读:这样的地理环境适合紫丁香生长,既能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又能防止因坡度过陡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2. 栽植密度
- 初植时株行距建议保持在1.5米×1.5米或2米×2米之间。
- 解读:合理的栽植密度不仅有利于树木间的通风透光,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促进整体健康生长。
3. 抚育管理
- 定期修剪枯枝败叶,及时清除杂草,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施肥作业。
- 解读:通过科学合理的抚育措施,可以增强树体活力,延长生命周期,并维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以上就是DB63/T 1346-2015《紫丁香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遵循这些技术要求,能够更好地实现紫丁香苗木培育与造林工作的目标,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