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综合防治原则、调查与监测方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防治和管理。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Invasive Aquatic Wee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综合防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DB35/T 1425-2014 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防治原则与目标
规程明确指出,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防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已经发生的杂草问题采取措施,还要通过加强监测预警,防止新的杂草种类进入生态系统。同时,防治的目标是控制杂草种群密度,减少其对本地物种的影响,恢复和改善受侵区域的生态功能。
监测与调查
根据规程要求,定期开展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监测与调查工作至关重要。这包括但不限于确定监测范围、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以及建立数据记录系统。例如,在监测方法上,可以采用目视观察结合样方调查的方式,确保能够准确掌握杂草的分布情况及其生长动态。此外,还应当注意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以便为后续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直接作用于杂草本身的一种有效手段。规程中特别强调了机械清除的重要性,即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直接移除水面及岸边的杂草植株。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且易于操作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物理防治时,必须保证作业过程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并妥善处理被清除下来的杂草残体,避免其再次成为传播源。
化学防治
当物理防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时,化学防治便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方式。规程明确规定了所使用的除草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强调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操作,防止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或其他不良后果。另外,在选择施药时间时也需谨慎考虑,通常建议避开鱼类繁殖期等敏感时段,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长期解决方案,在规程中也被给予了充分重视。它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来抑制杂草的生长繁殖。然而,由于生物防治的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
综上所述,《DB35/T 1425-2014 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防治策略框架。只有按照规程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来入侵水生杂草的有效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