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秆竹材用林的培育技术要求,包括立地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茶秆竹材用林的培育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Tea Rod Bamboo Timber Fore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421-2014 茶秆竹材用林培育技术规程》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茶秆竹的培育技术,提高竹材质量和产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标准指出,茶秆竹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800米以下,坡度不超过45度的山地或丘陵地带。土壤要求深厚、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壤。造林前需进行彻底的整地,通常采用全面整地方式,深度不少于30厘米,并清除杂草和石块等杂物。合理的选址与整地是确保茶秆竹健康生长的基础。
二、种苗选择与处理
种苗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状况。标准要求选用一年生以上、无病虫害、芽眼饱满、根系发达的壮苗作为种苗。种植前应对种苗进行修剪,保留15-20厘米长的枝条,并用泥浆蘸根处理,以提高抗旱能力。
三、栽植密度与方法
合理确定栽植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标准推荐的栽植密度为每公顷2250-3000株,具体可根据立地条件适当调整。栽植时要确保苗木直立,根系舒展,覆土深度适中,一般为苗木原土痕上5-10厘米。同时要注意保持行距和株距均匀,便于后期管理和采收。
四、抚育管理措施
标准强调了定期抚育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及时清除林地内的杂草,避免与茶秆竹争夺养分和水分;二是适时追施肥料,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施肥,春季以氮肥为主,秋季则增加磷钾肥比例;三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防治措施,防止扩散蔓延。
五、采伐更新制度
为了实现持续利用,标准建立了科学的采伐更新制度。规定茶秆竹从定植后第三年开始即可开始采伐,每年采伐量控制在总株数的20%-30%之间。采伐时应遵循“留优去劣”的原则,优先保留生长健壮、形态良好的植株。采伐后要及时补植新苗,保持林分结构稳定。
六、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有助于掌握茶秆竹林分动态变化情况。标准建议设立固定样地,定期记录各项指标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参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通过长期跟踪观测,可以为优化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DB35/T 1421-2014 茶秆竹材用林培育技术规程》涵盖了从选址到采伐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推动茶秆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