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茯苓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茯苓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edicinal Herb Por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006-2014 中药材 茯苓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为茯苓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产地选择方面,标准要求产地应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具体来说,茯苓适合在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900mm~1300mm的地方生长。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pH值在4.5~6.5之间。这一规定确保了茯苓能够在一个最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其次,关于栽培技术,标准强调了茯苓与松科植物共生的重要性。通常采用直径10cm以上的松树作为栽培材料,树龄应在10年以上。在接种前,需要对木材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锯成一定长度并剥去树皮。接种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较为理想。
再者,病虫害防治也是该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来进行预防和治理,比如设置防虫网、释放天敌昆虫等。同时,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积累,保持土壤健康。
最后,在采收环节,标准建议根据茯苓的生长周期来确定最佳采收时间。通常情况下,从接种后经过6个月到12个月即可收获。采收时要注意保护地下部分,以便下一轮种植使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2/T 1006-2014》不仅涵盖了茯苓生产的全过程,还特别注重生态友好型农业实践,这对于提高茯苓品质、保障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