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竹笋早出培育的术语和定义、园地选择与准备、培育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毛竹笋早出培育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ly Sprouting Cultivation of Moso Bamboo Shoo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毛竹笋早出培育技术规程》(DB34/T 2114-2014)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毛竹笋的早出栽培技术。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范围与适用对象
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毛竹林的早出栽培管理。重点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促使毛竹笋在春季提前发芽出土,满足市场需求。
二、术语和定义
1. 早出栽培:指采取特定技术手段,使毛竹笋在正常出笋期之前提早发芽出土。
2. 覆盖材料: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地温的物质,如稻草、砻糠等。
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环境条件要求
1. 土壤pH值:应控制在5.5至6.5之间。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毛竹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
2. 土层厚度:至少达到80厘米以上,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竹笋生长发育。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毛竹健康生长的前提。
四、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整地
-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
- 在冬季进行深翻,深度不少于30厘米,并施足基肥。
2. 母竹选择
- 应选用1-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母竹作为繁殖材料。
- 移栽时注意保护竹鞭,保持适当密度。
3. 覆盖促早技术
- 在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期间进行地表覆盖。
- 覆盖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材料要均匀铺设且压实。
4. 水分管理
- 覆盖后初期需适量浇水保持湿润但不过湿。
- 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增加灌溉次数。
5. 病虫害防治
- 定期检查植株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 可采用物理方法结合生物农药进行综合防控。
五、采收标准
当竹笋露出地面长度达到15-20厘米时即可采收。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过晚则可能导致品质下降。
通过遵循上述规定和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实现毛竹笋的早出栽培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