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鸡粪堆肥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点、质量控制及产品贮存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鸡粪为主要原料的堆肥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hicken Manure Composting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113-2014《鸡粪堆肥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规范鸡粪堆肥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要求
标准指出,鸡粪作为主要原料应新鲜、无霉变,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这是因为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和发酵效果。此外,标准建议可以添加一定比例的秸秆或其他有机废弃物来调节碳氮比,以促进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
2. 发酵条件
发酵温度是衡量堆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标准,堆体内部温度应在55℃以上持续至少3天,这是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的关键步骤。同时,堆体的高度应保持在1.2米至1.5米之间,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又能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 转堆操作
为了确保堆肥均匀腐熟,标准要求每隔7天进行一次转堆。转堆时需将堆体上下内外翻动,使物料充分接触空气,加速发酵进程。这一步骤对于防止局部高温过高导致养分损失至关重要。
4. 成品质量
成品鸡粪堆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使用价值。标准规定,堆肥产品中的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30%,总养分(N+P2O5+K2O)含量不低于5%,水分含量不超过30%。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堆肥的营养价值,也体现了其物理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鸡粪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