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棘胸蛙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繁殖设施、亲蛙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受精、孵化管理及幼蛙培育等操作规程。本文件适用于棘胸蛙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Quasipaa Spinos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107-2014《棘胸蛙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棘胸蛙的人工繁殖技术流程。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种蛙选择与培育
1. 种蛙要求:雌蛙体重应在250克以上,雄蛙体重在200克以上。健康状况良好,无外伤、无疾病。
解读:体重是衡量种蛙生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过轻可能影响繁殖能力。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后代的质量和存活率。
二、繁殖环境条件
1. 水质:pH值6.5-7.5,溶解氧≥5mg/L。
2. 温度:适宜温度为20℃-28℃。
解读:水质直接影响棘胸蛙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助于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
三、交配管理
1. 雌雄比例:1:1至1:2。
2. 交配时间:每年4月至6月。
解读:合理的雌雄比例可以增加交配机会,延长交配季节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
四、产卵与孵化
1. 产卵后及时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
2. 孵化期间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波动。
解读:及时转移受精卵可防止亲蛙误食,稳定水温对于胚胎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五、幼蛙培育
1. 初期投喂:以浮游生物为主,逐步过渡到人工饲料。
2. 密度控制:每平方米不超过50只。
解读:科学的投喂方式能够满足幼蛙快速生长的需求,合理密度能减少因空间不足引发的竞争压力。
六、病害防治
1. 定期消毒池塘。
2. 发现病蛙立即隔离治疗。
解读:预防为主,防大于治,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个体可有效降低群体感染风险。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107-2014标准,旨在指导从业者按照科学方法开展棘胸蛙的人工繁殖工作,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