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落针病的防治技术,包括病害的症状识别、监测方法、预防措施及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红松落针病的防治工作及相关林业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d Pine Needle Drop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178-2014红松落针病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红松落针病的防治技术规范,该标准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实施。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3.1 病害症状描述
标准明确指出,红松落针病主要表现为针叶出现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展为大面积坏死区域,最终导致针叶脱落。这一描述帮助林业工作者能够快速识别病害,及时采取措施。
5.1 防治原则
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增强树木自身抗病能力,同时结合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6.1 栽培管理措施
要求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定期修剪枯枝败叶,减少病原菌滋生环境;加强水肥管理,确保树木健康成长。
7.1 化学药剂使用
规定了可用于防治红松落针病的有效化学药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范围。例如,波尔多液是一种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喷洒可以有效抑制病害蔓延。
8.1 监测与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早期发现病情至关重要。标准建议设置固定观测点,记录每年不同季节的病害发生情况,并据此预测下一年度可能发生的程度,从而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以上内容摘录自《DB22/T 2178-2014红松落针病防治技术规程》,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实用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要求,可以有效降低红松落针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