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鲤鱼池塘轮养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鲤鱼池塘轮养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otational Culture of Carp in Ponds (DB22T 2150-2014)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150-2014《鲤池塘轮养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鲤鱼池塘轮养的技术要求。以下为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池塘准备:在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一般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处理。目的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生物,保证鲤鱼健康生长环境。
2. 放养密度:每667平方米放养规格整齐的鲤鱼苗种2000-2500尾。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可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水质恶化。
3. 饲料投喂:饲料应符合NY/T 754的要求,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分早、中、晚三次投喂。科学的投喂量和次数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鲤鱼快速生长。
4.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深1.5米以上,定期加注新水,使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利于鲤鱼新陈代谢和疾病预防。
5. 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鲤鱼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残饵污物。日常管理到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几率,保障养殖成功。
6. 病害防治: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发现病害时应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治疗。重视病害防控工作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7. 轮捕轮放:适时轮捕成鱼,同时补充适量鱼种,维持合理存塘量。轮捕轮放能够优化池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养殖周期效益。
8. 记录档案: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包括苗种来源、投喂情况、病害防治等信息。完整准确的档案资料便于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后续生产实践。
这些条文从池塘准备到最终收获都做了明确规定,有助于规范鲤鱼池塘轮养操作流程,提升养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