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抗菌核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的抗菌核病鉴定及抗性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White Mol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抗菌核病鉴定技术规程》(DB22/T 2140-2014)是吉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大豆抗菌核病的鉴定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大豆抗菌核病的抗性鉴定。这意味着标准针对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大豆品种,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流行情况。
2. 术语和定义:
- 大豆抗菌核病:指大豆对引起茎腐病的核盘菌具有抗性的特性。
- 抗性鉴定:通过田间试验或温室试验评估大豆品种对核盘菌的抗性水平。
3. 试验设计:
- 试验地点选择:应选择历年发病严重、土壤类型一致的地方作为试验点。
- 小区设置: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4. 接种方法:
- 田间接种:在大豆开花期人工撒播一定量的核盘菌分生孢子悬浮液。
- 温室接种:将感染了核盘菌的小麦秸秆埋入土中,模拟自然发病条件。
5. 病情调查:
- 在大豆收获前7-10天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品种的发病株数、病叶率等指标。
- 病情分级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0-9级标准执行,其中0级表示无病害,9级表示完全枯死。
6. 抗性评价:
- 根据发病指数计算公式得出每个品种的抗病指数。
- 抗病指数低于30的品种被认定为高抗品种,30-50为中抗,超过50则视为感病品种。
7. 结果报告:试验结束后需撰写详细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及结论等内容,并附上相关的图表资料。
以上内容是基于DB22/T 2140-2014标准的重要条款进行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来开展大豆抗菌核病的抗性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