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生物防治产品的应用技术要求,包括使用方法、剂量控制、环境条件及安全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的林业害虫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Products - Poplar Fanboat Moth Nucleopolyhedrovir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129-2014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使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杨扇舟蛾的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幼虫期使用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进行防治。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目标对象。
2. 术语和定义
-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指一种专门感染杨扇舟蛾幼虫的病毒,通过寄主昆虫的颗粒体传播。
- 颗粒体:病毒在宿主体内形成的包含有病毒粒子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这些定义帮助使用者明确概念,确保在实际操作中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术语。
3. 基本要求
- 使用前需确认杨扇舟蛾幼虫处于1-3龄阶段,此时对病毒最为敏感。
- 施药时气温应在15℃以上,相对湿度不低于60%,以保证病毒活性和扩散效果。
- 应避免在雨天或强阳光下施药,以免影响病毒存活率和感染效率。
4. 操作程序
- 准备阶段: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制剂,按照说明书稀释至指定浓度。
-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法将稀释后的病毒液均匀喷洒于受害树木叶片上,确保每片叶子均被覆盖。
- 监测评估:施药后7-10天观察幼虫死亡情况,评估防治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可重复施药一次。
5. 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病毒制剂。
- 剩余病毒制剂不得随意丢弃,应按照环保部门规定处理。
- 在大规模应用前,建议先在小范围内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上述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该标准为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