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收获后复种马铃薯的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tato Reseeding after Wheat in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990-2014《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引黄灌区麦后复种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这项标准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优化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栽培区域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栽培区域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块。这一要求是为了确保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同时避免因土壤质量差而导致减产或品质下降。
种薯处理
种薯处理是保证出苗整齐度的关键步骤。标准规定,播种前需对种薯进行精选,剔除病虫害感染及机械损伤的种薯,并建议采用晒种或温水浸泡的方法来促进发芽。此外,还提倡使用生物菌剂拌种以增强抗病能力,这对于预防后期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至关重要。
播种时间与密度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种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小麦收获后的7至10天内完成播种最为理想。关于种植密度,推荐每亩留苗数量为3500株左右,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单株产量最大化。
肥料施用
肥料管理是高产栽培的基础。标准强调要遵循测土配方施肥原则,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通常情况下,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追肥则集中在幼苗期和块茎膨大期两个阶段。另外,还需注意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使用,以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肥料利用率。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贯穿整个生长期。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包括选用抗性强的品种、轮作倒茬以及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等方式来进行有效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高效低毒农药,防止病情蔓延扩散。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当植株叶片大部分枯黄时即可开始采收。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分级挑选,并妥善堆放于通风良好、干燥清洁的地方暂存,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中造成腐烂变质。
以上是对DB64/T 990-2014中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与分析。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马铃薯的整体生产水平,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