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同德无芒披碱草的种子质量要求、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同德无芒披碱草的种植与管理。
Title:Tongde Elymus sibiricus Cultivation Standar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333-2014《同德无芒披碱草》是一项青海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生产、质量控制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同德无芒披碱草”的概念,即在青海省同德县特定生态条件下培育出的无芒披碱草品种。这一定义强调了该品种的独特地理来源及其适应性。
品种特性
根据标准,同德无芒披碱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耐旱性,适合作为高寒地区牧草种植。其叶片宽厚,茎秆粗壮,适合放牧利用或人工草地建设。
种子生产技术要求
在种子生产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播种前需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且平整;播种时间以春播为宜,播种深度控制在2至3厘米之间;每公顷播种量应保持在15至20公斤范围内。
质量控制
对于种子的质量控制,标准特别强调了纯度、净度、发芽率以及水分含量等指标。其中,种子的净度不得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超过12%。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种子的播种效果和后期生长状况。
检验方法
关于种子检验方法,标准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种子检验规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需将样品置于恒温箱内保持一定湿度条件下培养7天后统计发芽数量。
以上是对DB63/T 1333-2014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这项标准不仅为同德无芒披碱草的规范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类似牧草品种的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