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设施与设备、培养基配方与制作、接种与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质量要求及包装贮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猴头菇的工厂化栽培生产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Hericium erinace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520-2014《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是天津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猴头菇的工厂化栽培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栽培环境条件
标准中对猴头菇栽培室的环境条件有明确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例如,栽培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这些条件是确保猴头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子实体的形成与质量。
菌种选择与培养基制备
对于菌种的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经过鉴定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同时,在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以满足猴头菇生长所需营养成分。此外,还强调了灭菌处理的重要性,只有彻底灭菌才能避免杂菌污染。
栽培管理措施
在栽培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如接种后初期需保持黑暗环境,随着菌丝生长逐渐增加散射光直至完全见光;定期检查并调整温湿度;及时清理废料防止病虫害发生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操作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品质。
收获与采收后的处理
关于收获时机,标准建议当子实体长到直径达到5厘米左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菌盖表面。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分级包装,并存放在低温干燥处延长保鲜期。
以上只是对DB12/T 520-2014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与解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定。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