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业的术语和定义、作业条件、播种技术要求、收获技术要求及质量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玉米种植区的机械化播种与收获作业。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orn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064-2014《玉米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业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玉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的作业要求、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播种作业要求
1. 播种深度:标准指出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厘米至5厘米之间。这一范围能够保证种子与土壤的良好接触,有利于出苗。过浅可能导致种子暴露于地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过深则会延缓出苗时间,影响幼苗生长。
2. 行距与株距:行距建议为50厘米至60厘米,株距为20厘米至30厘米。合理的行距和株距可以优化植株间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作业。
3. 播种量:每公顷播种量应在22.5公斤至37.5公斤之间。适当的播种量有助于确保足够的基本苗数,从而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
收获作业要求
1. 收获时机:当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25%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此时收获不仅能够减少粮食损失,还能降低后续干燥成本。
2. 割茬高度:推荐的割茬高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过高的割茬会导致残茬过多,增加清理难度;而过低则可能损伤根系或影响下季作物种植。
3. 损失率控制:收获作业中的总损失率不应超过3%,其中破碎率不超过2%。严格控制损失率和破碎率对于保障农民收益至关重要。
其他注意事项
- 机具准备:在作业前应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 人员培训: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性能及安全操作规程。
- 环境因素考量:作业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恶劣天气对作业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064-2014标准中的核心条款进行了深入解析,旨在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范,以实现高效、优质的玉米播种与收获机械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