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栗实象的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板栗种植区栗实象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urculio serratus in Chestnut Orcha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栗实象是一种严重影响板栗产量和品质的害虫,为规范其防治工作,安徽省制定了地方标准DB34/T 2056-2014《栗实象防治技术规程》。该标准从监测预警、防治方法到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监测与预测
标准中规定,在栗实象成虫羽化期需设置诱捕器进行监测。诱捕器应选择在栗园周边开阔地带,每公顷设置3至5个。成虫羽化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此时需每日检查诱捕器内捕捉到的成虫数量,并记录数据用于预测发生趋势。当单个诱捕器日均捕捉量超过10头时,表明即将进入产卵高峰期,需要立即采取防控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在栗实象幼虫孵化前,即每年9月下旬至次年3月期间,及时清理栗园内的落果和枯枝落叶,集中销毁以减少越冬虫源。同时,对栗树进行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条并烧毁。
2. 化学防治:药剂喷洒应在成虫产卵盛期进行,通常为8月中下旬。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氯氰菊酯乳油或阿维菌素悬浮剂,按说明书浓度稀释后均匀喷雾于栗苞表面。注意避免在开花期用药,以免影响授粉。
3. 生物防治:推广使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控制栗实象种群数量。具体操作是在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卵卡,每公顷释放量约为10万头,间隔7天重复一次,连续释放3次。
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应在防治结束后进行,通过随机抽取样株调查栗苞受害率来判断。标准要求栗苞受害率控制在5%以下视为合格。若受害率超过此标准,则需分析原因并调整后续防治方案。
注意事项
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替代化学农药。此外,各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防治时间,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以上是对DB34/T 2056-2014《栗实象防治技术规程》中关键条文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板栗种植的农户及技术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