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油菜根肿病的预防和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ilseed Rape Clubro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020-2013《油菜根肿病防治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油菜根肿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概述
标准首先明确了油菜根肿病是由油菜根肿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主要影响油菜的根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规定了病害发生的适宜条件包括土壤湿度高、酸性土壤环境以及连作种植等。
防治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通过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和化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控。特别提到要避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栽培管理措施
在栽培管理方面,标准建议采取轮作制度,尤其是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至少两年以上;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pH值至6.5左右,抑制病原菌生长。
种子处理
关于种子处理,标准要求使用专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推荐使用含有氟啶胺成分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确保有效覆盖种子表面。
土壤消毒
对于重病田块,标准提出了土壤消毒的具体方法,如采用石灰粉撒施于地表后翻耕入土,或者利用太阳能热效应进行土壤消毒,即在夏季高温季节覆盖透明塑料薄膜闷晒一周以上。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部分,标准列出了几种常用的有效药剂,例如甲霜灵、乙膦铝等,并指出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间隔7-10天重复用药一次,连续使用不超过三次,防止产生抗药性。
监测预警
建立监测网络,定期调查田间病情发展情况,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加强后续巡查频率。同时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物联网设备辅助监测工作。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020-2013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规程,从而有效降低油菜根肿病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