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阿坝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子收获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阿坝垂穗披碱草种子的生产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Elymus nutans in Aba, Sichu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746-2014《阿坝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阿坝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根据标准第3.1条,应选用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这意味着在种植前需确认所选品种是否经过国家或地方农业部门的认可,确保其适应性和产量潜力。第3.2条规定了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清选和消毒。清选是为了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而消毒则可以采用药剂浸泡的方式,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二、播种技术
标准第4.1条指出,播种时间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这有助于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第4.2条强调了播种量的控制,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5至2公斤,具体数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
三、田间管理
第5.1条要求定期检查田间的杂草情况,并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垂穗披碱草的生长。第5.2条规定了灌溉频率和水量,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以促进根系发育。
四、收获与贮藏
按照第6.1条的规定,当大部分种子变黄且茎秆变干时即可收获。过早收获可能导致种子未完全成熟,影响产量和质量。第6.2条提到收获后的种子需要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然后储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霉变。
以上是对DB51/T 1746-2014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这些规定对于提高阿坝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这些技术规范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