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测定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包括样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及结果判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动物源性饲料及其相关产品中猪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
Title:Determination of Porcine Components in Animal-derived Feeds by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050-2014《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测定 实时荧光PCR方法》是一项专门用于检测动物源性饲料中是否含有猪源性成分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非法添加和交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范围与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这意味着它主要关注的是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猪的遗传物质,而非定量分析其含量。这一规定确保了检测的重点在于识别潜在的风险源,而非精确测量猪成分的比例。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中引用了多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如GB/T 6682关于实验室用水的规定等。这些引用文件为整个检测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猪源性成分”是指来源于猪的所有组织、器官及其衍生物,包括但不限于肌肉、脂肪、血液、内脏等。这一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猪源性成分”的理解,避免因概念模糊而产生的误解或争议。
原理
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扩增猪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猪源性成分。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动物来源。
试剂盒要求
所使用的试剂盒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并且经过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试剂盒应包含所有必要的阳性对照品、阴性对照品以及空白对照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样品采集需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采集后应立即妥善保存于低温环境中直至检测前,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DNA降解影响检测结果。样品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执行,防止外界污染干扰检测。
检测步骤
1. 提取样品中的DNA;
2. 使用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
3. 记录并分析扩增曲线及阈值循环数(Ct值);
4. 对照标准曲线评估检测结果。
结果判定
根据扩增曲线形态及Ct值大小判定样品是否含有猪源性成分。若样品出现典型的扩增曲线且Ct值低于设定阈值,则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同时需结合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结果综合判断。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正确处置废弃物;
- 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总之,《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测定 实时荧光PCR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规范,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上述关键条款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