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要素的分类与代码结构。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建库、共享与应用。
Title:City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Vector Data Element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7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65-201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要素分类与代码》是一项北京市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中矢量数据的要素分类和编码。这项标准对于统一数据格式、促进数据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对矢量数据要素进行了系统分类。其中,第一级分类主要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而社会经济要素则涵盖了居民地、交通设施、行政区域等内容。这种分类方式充分考虑了地理信息的实际应用需求,使得各类要素能够清晰地区分并便于管理。
其次,在要素编码方面,标准采用了层次化的编码结构。每个要素都有唯一的编码标识,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含义。例如,编码中的前两位通常表示要素的大类,后续部分则细化到具体的子类。这样的编码体系不仅便于计算机处理,也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
再者,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素属性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要求在采集和录入数据时,必须确保所有必要的属性都被完整记录,并且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保证。这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坐标、名称、类型、面积或长度等关键信息。通过严格的属性定义,可以有效提升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此外,标准还提出了数据更新机制的相关要求。明确了数据更新的原则、频率以及责任主体,以确保矢量数据能够及时反映现实情况的变化。这对于保持数据的时效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中,定期更新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支持的能力。
最后,标准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利用。比如,推荐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等工作,同时提倡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数据的开放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价值。
综上所述,《DB11/T 1065-201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要素分类与代码》通过对要素分类、编码规则、属性要求及更新机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项标准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