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各级档案馆及有关单位进行缩微胶片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Digitization of Archives - Part 3: Processing of Microfilm Archive Digitiz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02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765.3-2010 档案数字化规范 第3部分: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加工》是北京市地方标准,用于指导缩微胶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缩微胶片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包括黑白与彩色缩微胶片。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了后续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具有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数字化加工:将缩微胶片上的影像信息转换为数字图像的过程。
- 扫描分辨率:单位长度内采集到的像素数量,直接影响数字图像的质量。
这些定义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基础概念支持,有助于理解后续的技术指标。
3. 设备要求
- 扫描仪应具备高精度光学系统,能够准确捕捉细节。
- 软件需支持多种图像格式输出,并具备图像校正功能。
这一条强调了硬件和软件配置的重要性,保证了数字化过程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4. 技术指标
- 黑白缩微胶片的扫描分辨率不应低于400dpi。
- 彩色缩微胶片的扫描分辨率不应低于300dpi。
- 图像色彩还原度应达到8位或以上。
技术指标直接关系到最终数字图像的质量,这些数值确保了图像清晰度及色彩表现力。
5. 加工流程
- 预处理:清洁缩微胶片表面,检查其完整性。
- 扫描:按照设定参数进行扫描,同时记录每张胶片的信息。
- 后期处理:对生成的数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等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
流程的设计保证了整个数字化过程有序且高效。
6. 质量控制
- 每批次加工完成后,需随机抽取至少5%的样本进行质量检测。
- 检测内容包括图像完整性和色彩准确性等方面。
质量控制环节是保障数字化成果符合标准的关键步骤。
通过上述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DB11/T 765.3-2010》不仅规定了具体的技术参数,还涵盖了从设备选择到最终验收的全过程,为缩微胶片档案的数字化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