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材料要求、设计原则及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采用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Title: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in Coat Render External Wall External Insulation System with Insulation Board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584-2013《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采用保温板薄抹灰系统进行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以及验收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材料要求
第4.2.1条:保温板的燃烧性能应达到B1级或以上,并且其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35W/(m·K)。
解析:这一条强调了保温板的安全性和保温效果。B1级意味着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在火灾情况下能够有效减缓火势蔓延。而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保温性能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小表明保温效果越好。
第4.2.3条:胶粘剂和抹面胶浆的工作性能需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与水泥砂浆拉伸粘结强度≥0.6MPa。
解析:胶粘剂用于将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抹面胶浆则覆盖在保温板表面形成保护层。这两者的粘结强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如果粘结强度不足,可能会导致保温层脱落等问题。
施工准备
第5.1.1条:施工前应对基层墙体进行检查,确保墙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无油污、浮尘等影响粘结的因素存在。
解析:良好的施工基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不平整的墙面会增加施工难度,降低粘结质量;而油污和浮尘会影响胶粘剂的附着力,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第5.2.1条:施工环境温度应在5℃以上,风速不大于5级,雨雪天气不宜施工。
解析:适宜的施工条件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低温环境下胶粘剂可能无法正常固化,强风可能导致保温板移位,而雨雪天气则会使基层潮湿,影响粘结效果。
施工工艺
第5.3.1条:保温板应采用点框法粘贴,每块板至少四个粘结点,且每个点直径不得小于80mm。
解析:“点框法”是一种常见的粘贴方式,可以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因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的变形或开裂。规定粘结点的数量和大小是为了确保保温板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墙面上。
第5.3.3条:抹面胶浆厚度宜控制在3-5mm之间,玻纤网布应完全嵌入其中。
解析:抹面胶浆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增强系统的整体强度。适当的厚度既能保证防护效果,又不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玻纤网布作为增强材料,必须完全嵌入胶浆内,以充分发挥其抗裂作用。
验收标准
第7.1.1条:工程验收时,保温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建筑物首层及以上部分,应能承受J级(10kg·m)的冲击。
解析:抗冲击性能是评价外墙外保温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区域或可能发生碰撞的地方,较高的抗冲击能力可以防止因意外撞击导致的保温层损坏,保障居住安全。
通过上述对DB11/T 584-2013中部分关键条款的解读可以看出,该标准从材料选择到施工过程再到最终验收都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旨在确保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可靠性和长久使用价值。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执行,以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