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果梢斑螟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监测与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果梢斑螟的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opomorpha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913-2013果梢斑螟综合治理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果梢斑螟这一林业害虫的防治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与预警
1. 应在每年4月上旬开始对果梢斑螟成虫发生期进行系统调查,每隔5天调查一次。
解析:此条明确了监测的时间节点和频率。春季是果梢斑螟活动频繁的时期,定期调查有助于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二、化学防治
1. 当幼虫危害率达到10%以上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解析:该条款规定了化学防治的启动条件和药剂选择原则。通过设定合理的防治阈值,既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又避免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三、生物防治
1. 利用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在释放前需确保天敌昆虫适应当地环境,并且释放量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解析:提倡采用生态友好的生物防治手段,强调了天敌昆虫适应性和释放量的重要性,这对于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管理
1. 加强林地卫生管理,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合理修剪树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解析:良好的林地卫生管理和科学的树体结构优化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果梢斑螟的发生几率,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
以上内容结合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旨在指导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果梢斑螟的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