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优质食用稻米品种的鉴评指标、鉴评程序和鉴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优质食用稻米品种的筛选、评价及推广。
Title:Evaluation Method for High-quality Edible Rice Varie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优质食用稻米品种鉴评方法》(DB22/T 1971-2013)是吉林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价优质食用稻米品种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感官品质”部分中规定了色泽、气味、外观和滋味等指标的评价标准。色泽要求洁白有光泽,不得有黄粒或黑斑;气味应具有大米特有的清香,无异味;外观需整齐均匀,米粒饱满;滋味则以口感细腻、柔软适口为佳。这些感官指标直接反映了稻米的加工精度和内在品质,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参考。
“理化指标”部分明确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率等具体参数。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应在15%-20%之间,过高会导致米饭过硬,过低则过于黏糯;胶稠度应大于65毫米,表示米饭的软硬度适中;垩白率不超过10%,垩白面积小于5%,这保证了米粒外观的美观性。这些理化指标从化学组成和结构上解释了稻米品质的优劣。
“蒸煮及食味品质”部分重点考察稻米的吸水率、出饭率以及蒸煮后的米饭口感。吸水率宜控制在40%-50%,出饭率不低于65%,米饭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入口滑爽且不粘牙。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稻米的加工性能和食用价值。
此外,“卫生指标”部分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安全性指标作出了严格限制。稻米中不得检出甲胺磷、对硫磷等高毒农药,铅、镉等重金属含量也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一要求确保了稻米的安全性,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总之,该标准通过多维度指标的综合评定,为优质食用稻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稻米产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