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树新品种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苗木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杨树新品种的造林及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fforestation of New Poplar Varieties in Jilin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杨树新品种造林技术》(DB22/T 830-2013)是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作为指导杨树新品种造林的技术规范,在推动杨树种植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造林地的选择,标准指出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pH值适中的地块。这一要求旨在确保杨树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从而促进其健康生长。例如,对于土壤质地过于粘重或过于沙化的土地,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如掺入有机肥料或调整土壤结构,以满足杨树生长的需求。
其次,关于苗木的准备与处理,标准强调了苗木质量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要求选用无病虫害、根系完整且芽饱满的优质苗木。在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去除损伤的根系和枝条,并进行蘸泥浆处理,以提高成活率。此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栽植时间,通常以春季为主,秋季为辅,确保苗木在适宜的环境下扎根生长。
再者,关于造林密度的规定也十分关键。标准建议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及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一般来说,高大乔木型品种可适当稀植,而矮化紧凑型品种则可以密植。合理的密度不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有效避免因过密而导致的竞争性抑制现象,从而保证每株树木都能得到充分的光照和养分供应。
另外,关于抚育管理部分,标准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定期除草松土、适时灌溉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手段予以控制,避免造成大规模损害。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幼林免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影响。
最后,在检查验收环节,标准明确了合格的标准和方法。即造林后一年内保存率达到85%以上视为合格;三年生幼林平均胸径达到3.5厘米以上,高度达到4米以上即可通过验收。这些量化指标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便于评估造林效果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杨树新品种造林技术》(DB22/T 830-2013)从造林地选择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详尽指导,对于规范杨树新品种造林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在实施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