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樟子松植苗造林的术语和定义、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苗木准备、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樟子松植苗造林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Planting Afforest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825-2013 樟子松植苗造林技术》是一项关于樟子松苗木培育和造林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标准要求,樟子松造林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壤土,pH值应在6.0至8.0之间。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樟子松能够适应生长环境,提高成活率。
2. 苗木质量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造林的樟子松苗木高度应在30厘米以上,地径不小于0.4厘米,且无病虫害、机械损伤。此外,根系完整,须根发达是关键指标。这些要求保证了苗木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有助于快速恢复生长。
3. 造林季节与方法
樟子松的最佳造林时间是在春季解冻后到雨季来临前。采用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种植时要确保苗木根系舒展,覆土深度略高于原土印即可。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苗木的存活率和后期生长状况。
4. 抚育管理措施
在造林后的第一年内,需要定期进行除草松土作业,保持林地清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计划。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建议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
5. 成活率检查
造林完成后三个月内应对苗木成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成活率不得低于85%。如果发现死苗现象应及时补植,并对造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改进后续工作。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中的核心部分,对于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樟子松造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